刀笔吏 编辑[dāobǐlì] “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在古代,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中文名 刀笔吏 别名 讼师、幕僚 目录 1释义 2出处 3典故 4趣闻 5刀笔之功 6出奇制胜 7负面记载 1释义编辑 刀笔吏,指掌文案的官吏,亦可指讼师。 2出处编辑 《战国策?秦策五》:“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汉书?张汤传》:“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 3典故编辑 古时用笔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刀刮去从重写。指撰写公文或状词的人。典出《史记?萧相国世家》: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原来是秦国的刀笔吏,无所作为。后来协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大功,成了汉朝的开国丞相。 4趣闻编辑 湖南一讼师廖某,为别人打官司战无不胜,在当地小有名气。有一少妇年少守寡,欲再嫁,但又怕丈夫的家人阻拦,就找到廖某商议,廖某向她索要了高额费用后,为之撰写辩词,其中经典一句是“为守节失节改节全节事:翁无姑,年不老,叔无妻,年不小”。这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二个字,但却将孀妇本欲再嫁的心思表述成了为保节、守节而在“翁无姑,年不老,叔无妻,年不小”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使得改嫁之举不仅符合情理,而且还会引发人们对孀妇的恻隐之心。无怪乎,“县官受词,听之”。廖讼师的讼词对于该案件的结果起了决定性作用。 ...
开始阅读相邻推荐:二道贩子的崛起 明朝卦师 乾坤图 火爆兵王 龙起南洋 锦衣风流 我家后院是唐朝 陈家洛的幸福生活 国姝 闺煞 神霄煞仙 星河斗士 三国之特工皇帝 三国大发明家 修真老师生活录 宦海风云记 三国第一将 重返大隋 大豪杰 大明帝师 刀笔吏 沐轶 刀笔吏和文法吏 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 刀笔吏是什么 刀笔吏现在指什么人 刀笔吏拼音 刀笔吏的由来 刀笔吏 方寸地 节骨眼 劳什子 刀笔吏的两个意思 刀笔吏的意思 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怎么理解